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

後視鏡中凝望歲月移轉


雨宮  塔子 著
      麗玲 譯
 
        沒有車子的生活,我是無法想像的──過去在日本的時候。
        由於職業上的關係,正式演出前我都很緊張。於是,從工作場所回家,在車上的時間正好緩和、紓解上揚的情緒。
        對我來說,自己的車不只是交通工具,還是一個人獨自思索各種事情、不可缺少的空間。握著方向盤,把工作事務放到一邊,平常努力不去想,或者潛意識裡在意的事情便浮現腦海。那段時期占領自己心頭的究竟是什麼?自然就朗現出來。我想,是車內空間使人失去防備的。
        感覺上,漫長路上與人共乘,是認識一個人最快的方法。他們的遣詞用語或話題是充實有趣的,還是沈默寡言的呢?如果是木訥的人,沈靜時給人的感覺好不好呢?匆促之間不經意的舉止動作,往往能窺見一個人的本真面目。
        開車時的空間移動,恰似旅行前整裝待發的雀躍。我心中保留不少開車旅行的珍貴映像:在目的地固然飽覽不少景觀,到達之前遇見的美景,也不在少數。
        幾年前跟爸媽同遊法國南部。我開著車,有時會看到爸媽在後座睡著的樣子。他們說要看海岸景色,我還特地下高速公路,改走夕陽餘暉映襯下絕美的海岸線,結果……
        我小時候跟著爸媽去拜訪親友,回程時在車上一定睡著──由於玩累了的滿足,以及爸媽就在身邊、百分之百的安心感。
        我從後視鏡看著爸媽互相挨近的睡臉,霎時間,對於親子立場的逐漸轉換,忽然感到喜悅,也有點寂寞。那趟南法旅遊充滿著用法國南部陽光鑲嵌的美麗回憶,但首先湧上心頭的,有時是這幅光景。
        開車時,也見過其他景致。
        從里昂(Lyon[1]到薄酒萊(Beaujolais)地區[2]雪中的高速公路。收割完了,飄散哀愁氣息的葡萄園。當日來回前往拉吉奧爾(Laguiole)[3]星級餐廳旅館,回程的高速公路,向無邊無盡的暗夜延伸……
        不限於法國境內:從比利時一口氣開車到阿姆斯特丹看梵谷的畫。穿過滿載春陽的普羅旺斯,開到西班牙;那時一直有事掛心,在巴塞隆納街上遇到復活節活動後,更往南,下到阿蘭布拉宮(The Alhambra[4]沿路丘陵相續,還有橘樹成林。雖然映入眼簾的景色改變了,心裡的課題仍未轉移,真是有切身感受的一趟旅行。
        自從來到巴黎,只要時間和體力許可,我都會在法國境內或境外移動,但總覺得最奢侈的事物,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的往復循環當中。
        朋友的男友住在倫敦,她要去找他的時候搭歐洲之星(EuroStar[5]的列車,他過來看她的時候則是開車渡過多佛海峽[6],有五年的時間都如此。後來兩個人分手了,但,現在當他坐進車,駛上渡輪,終於快到法國邊境的時候,折射在他心裡的風景,應該仍是獨一無二的,只屬於他自己的回憶。結束之後戀情更濃,風景亦復如此。
        法國人選擇的度假地,大多是國內,或者自家別墅,不只是預算的考量。我料想,他們也深諳反複風景的喜悅。
        我自從在巴黎長住以來,就不拍風景照了。對我而言,像這樣累積心象風景,才是最豐盛富裕的事。
        最近,在巴黎市區,迫於需要,我也自己開車了。
        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,推著嬰兒車,上下公車並不以為苦,也常散步回家。
        後來,小孩增加到兩個,就沒辦法這樣了。把兩個孩子抱上嬰兒車已是煞費周張,東西也不能一次買太多,必須數次往返。如此一來,活動範圍便大大縮小了。巴黎的魅力正是想走到哪兒就走到哪兒;如果提著東西,再抱著孩子們,其中哪一個又哭起來,快快樂樂散步的餘裕就徹底消失了。
        我本來就喜歡開車,彷彿只在尋找一個契機。我想,就開開看吧!在巴黎自己開車,跟去看醫生其實有一點像。坐我先生車的前座,本性疏懶的我根本不去認路,一旦要自己開車,只好「認真認分」了。
        譬如交通違規或者擦撞時的交涉……就得靠自己了。
        法國是以「紙」(文件)為中心的社會。面對對方,一邊費力想著專門術語一邊填寫文件,那種拼勁,跟抱著發高燒、身體不適的孩子跑進醫院、緊黏著醫生,全心全力說明病狀時的感覺幾乎相同。我儘可能避免填寫文件,但這類經驗也是融入法國社會的一項契機,開車亦然。
        在東京自由自在的單人生活。如今在巴黎有了自己的家,開車的意義逐漸有所改變。
       經常聽說巴黎人把車子當成「腳」──如同字面的意思──因此選車之際會挑適合自己的車,也不太頻繁保養或洗車,小心翼翼撫摩愛車的動作更是少見
        在巴黎初次擁有、符合心中夢想的那輛車當然很可愛,但我現在的主要考量則是實用。現今的我,早已無法只為了想事情或想獨處就鑽進愛車,反倒是女兒發出稚語,拗著「外面!車車!」的時候,真的會開車帶她出去。
        而且,當女兒從後座的嬰兒椅連連討著餅乾時,我的情緒會被牽動,特意繞路兜風的興致,也都消失得無影無踪了。巴黎人開車技巧非常了得;有的蜿蜒蛇行穿梭於壅塞車陣;有的奔逸絕塵,倏忽揚長遠去。我唯有目送他們,貼上一張「嬰兒在內」的貼紙,穩當而行罷了。
        現在,後視鏡裡有孩子們的睡臉。女兒彎著的頭像快折斷似的,額上因夏日烈陽而沁出汗滴。再稍微往旁邊移動視線,看到兒子從嬰兒車伸出來的裸露腳趾;小小的腳隨著車身振動而微微顫抖著。原來後視鏡裡的畫面如此惹人憐惜,爸媽並沒有告訴過我。但,曾幾何時,我也擁有了一模一樣的後視鏡風景,內心深處是多麼欣喜啊!(約2,000字)


原文取自雨宮塔子(あめみや とうこ,1970年生,日籍隨筆作家,長年旅居巴黎,夫婿為青木定治)隨筆:『それからのパリ』(那之後的巴黎),東京:祥伝社,20066月初版

照片:邱瓊芬.攝於員林農工校園

附記:為大學同窗瓊芬而譯。本來要譯別的散文,見瓊芬在facebook貼文,寫到她開車帶著兩個兒子出門,十幾年前的小男孩如今都長大了,做母親的有感為文。我喜歡她燦然爛漫的心思,層層疊疊,躍動於田田荷葉之間,聯想到雨宮塔子由汽車後視鏡切入的文章,於是改譯本文,並題獻給瓊芬。  




[1] 里昂是法國的第三大城市,位於法國東南部的羅訥-阿爾卑斯大區,是國際刑警組織國際總部所在地,亦為生技產業的集中地。該市教育事業發達,里昂大學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之一。里昂自古以來是連結南北歐洲的據點,早在羅馬帝國時期(約西元2世紀)就開始繁榮起來,城區內有隆河及索恩河流過。
[2] 薄酒萊地區是法國富於歷史的葡萄酒產區,位於勃艮第南端、里昂之北,東邊是蘇茵河谷,西邊是薄酒萊山,中央即為葡萄園區。此區雖然只是勃艮第境南的一個產區,但薄酒萊葡萄酒的年產量為勃艮第其餘地區的兩倍半;因大部分屬於未經橡木桶封陳、單寧度低的「新酒」產品,製造後不能久放,因此強調當年的產酒當年飲用。
[3] 拉吉奧爾是法國南部阿韋龍省羅德茲區的一個小鎮,以拉吉奧爾起司聞名。
[4] 阿蘭布拉宮(阿拉伯語:الحمراء,「紅色城堡」或「紅宮」之意)位於西班牙南部,是格拉納達摩爾王朝時期修建的一個古代清真寺宮殿城堡建築群,在格拉納達城外西南方山崗上。宮殿為原格拉納達摩爾人國王所建,現在則是穆斯林建築與文化博物館。1232年在老城改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現存規模,包含兩組主要建築群:一為「石榴院」,一為「獅子院」。該宮城是伊斯蘭教世俗建築與造園技藝完美結合的名作,也是阿拉伯式宮殿庭院建築的優秀代表,1984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。
[5] 歐洲之星是一條連結英國倫敦、法國巴黎、里爾,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高速鐵路。
[6] 多佛海峽是英吉利海峽最狹窄的部分,最短距離由南福蘭至格里內角,長度僅33公里

參考網頁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87%8C%E6%98%82 維基百科中文版.里昂條
http://utanaumedemi.pixnet.net/blog/post/87509320-%E5%86%8D%E6%AC%A1%E8%88%87%E9%87%8C%E6%98%82%E9%82%82%E9%80%85%EF%BC%88%E6%B3%95%E5%9C%8B%EF%BC%89 HT的部落格.再次與里昂邂逅(法國)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eaujolais_(province) 維基百科英文版.Beaujolais (province)
http://isaestmoi.pixnet.net/blog/post/35594870-%22beaujolais%22%E4%B8%8D%E5%8F%AA%E6%98%AF%22%E8%96%84%E9%85%92%E8%90%8A%22 發現惡小狐."Beaujolais"不只是"薄酒萊"(林裕森主講)
http://yusen.tw/ (林裕森部落格)三篇:Priority Life: 薄酒來,不平凡的日常紅酒Yusen’s薄酒來採收日記AZMag. 最平易近人的酒鄉-薄酒萊Beaujolais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8%96%84%E9%85%92%E8%90%8A%E8%91%A1%E8%90%84%E9%85%92 維基百科中文版.薄酒萊葡萄酒條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8B%89%E5%90%89%E5%A5%A5%E5%B0%94 維基百科中文條.拉吉奧爾條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Laguiole 維基百科英文版.Laguiole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8%BF%E5%85%B0%E5%B8%83%E6%8B%89%E5%AE%AB 維基百科中文版.阿蘭布拉宮條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AD%90%E6%B4%B2%E4%B9%8B%E6%98%9F 維基百科中文版.歐洲之星條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A4%9A%E4%BD%9B%E5%B0%94%E6%B5%B7%E5%B3%A1 維基百科中文版.多佛爾海峽條

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

珍妮.艾布特尼(by亞美迪歐.莫迪里亞尼)

雨宮 塔子 著
蔡  麗玲 譯   

  眾多畫家當中,亞美迪歐.莫迪里亞尼(Amedeo Modigliani[1]被評為第一美男。在他一生當中,交往過的女性雖然不在少數,但真正能夠長久牽動心靈的,僅只其中兩位。那就是碧翠絲.海絲汀絲(Beatrice Hastings[2],以及珍妮.艾布特尼(Jeanne Hébuterne[3]
  當時的英國女詩人碧翠絲,是第一個能夠在知性層面上與莫迪里亞尼競爭對抗的女子。她容貌姣好,華美時髦,洋溢著知性與教養之美。兩個人之間的關係,有時會因為莫迪里亞尼對她的競爭心理而有起落。
  借用波特萊爾(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
[4]的話來形容,兩個人結束這段「激烈而充滿波瀾的關係」之後,成為碧翠絲新男友的義大利雕刻家,偶然間遇到莫迪里亞尼的時候,聽說還惡狠狠地向他伸出手槍。
  之後,成為莫迪里亞尼終生戀人的,就是比他小14歲的珍妮.艾布特尼了。她遇到莫迪里亞尼的時候,還是藝術學校的學生,19歲;此後,她對莫迪里亞尼傾注了深摯不渝的愛情。最有名的故事,就是在莫迪尼亞尼死後第二天,懷孕九個月的她跳樓自殺,跟著走了。
  珍妮的魅力耐人咀嚼。她美麗而纖瘦,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氣息。從那雙帶點東方感覺的杏仁形大眼睛,亦可想見其溫和柔順、純真的人格。只不過,她為什麼堅決要和莫迪里亞尼登記結婚的理由,從這幅畫是無從知曉的。和其他女人生了孩子卻不予承認──她所愛的莫迪里亞尼是一個這樣的人啊!與摯愛的男人之間已有一女,肚子裡又懷了一個;但珍妮並未留下來守護,而是跟著早逝的莫迪里亞尼死去。世間把這番行徑,簡單地歸納為「弱」女子所為,使人不易理解她選擇和莫迪里亞尼廝守的深層心理。我也想過,如果是比莫迪里亞尼大5歲的碧翠絲,應該會照料好兩個小孩,安然渡過人生的狂風巨浪吧!

  然而,當我凝視著這幅畫,感受到了珍妮的另一面:平常溫馴可人,但若任何事物介入她和莫迪里亞尼之間,則是怒不可遏。靜謐的外表與熾熱的內在火焰交相重疊,正是這幅畫上眼珠的肖像想要傳達的形象吧──莫迪里亞尼平常畫珍妮是不點睛的。「失去這個人就活不去!」如此刻骨椎心地愛著一個男人,珍妮所體現的,應可說是女性真正的堅強。(約800字)
 
日語原文取自雨宮塔子(あめみや とうこ)『パリ アート散歩 愛の絵画 魅惑の絵画新聞出版 20107



[1] 1884712日生,1920124日卒,義大利藝術家、畫家和雕塑家。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。
[2] 1879127日生,19431030日卒,英國女詩人。
[3] 189846日生,1920125日卒,法國藝術家,也是藝術家亞美迪歐.莫迪里亞尼的同居人及繪畫靈感繆斯,兩人之間育有一女。莫迪尼亞尼病逝後,珍妮於翌日從公寓窗戶一躍而下,當時已懷有第二個孩子。
[4] 182149日生,1867831日卒,法國詩人,象徵派詩歌先驅,現代派奠基人。代表作有詩集《惡之華》(Les fleurs du mal)等。與莫迪里亞尼未有交集,此處只是借用其言。

參考網頁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9%98%BF%E6%A2%85%E4%BB%A3%E5%A5%A5%C2%B7%E8%8E%AB%E8%BF%AA%E5%88%A9%E4%BA%9A%E5%B0%BC 維基百科中文版:亞美迪歐.莫迪里亞尼條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F%8D%E5%A6%AE%C2%B7%E8%B5%AB%E5%B8%83%E7%89%B9%E5%B0%BC 維基百科中文版:珍妮.艾布特尼條(有本人照片及其畫作)
http://www.roussard.com/artistes/nouveaux/H/hebuterne.html 珍妮.艾布特尼法文網頁(有本人照片)
http://vovo2000.com/phpbb2/viewtopic-345292.html 高美館展覽解說
http://ravenel.com/article.php?cid=21&list=192&lan=tw 莫迪葛里亞尼的美麗與哀愁
http://city.udn.com/3581/1027372 形式與情色﹕莫迪里亞尼看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eatrice_Hastings    碧翠絲.海絲汀絲

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

英國紅茶的雅趣

出口保夫 作
蔡 麗玲 譯

  在英國生活中,我最感到幸福的,是能夠品味下午茶的優雅;不只是下午茶,從早到晚都能喝茶。對於酷愛紅茶的人來說,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。再怎麼喜歡紅茶的人,在日本大概也無法每天從早喝到晚吧。
  不用多說,英國的紅茶的確好喝,這和氣候等條件適合飲用紅茶應該有關。也就是說,由於空氣乾燥,多少紅茶都喝得下。算起來,一天大概喝上六、七次,而且每次不只喝一杯。
  英國的早晨與紅茶一同展開,那叫Early morning tea。在飯店的話,只要前一晚預先吩咐,第二天早上就會按時送到房間來。
  喜好紅茶的英國人,會在床邊放置燒開水的器具,早上一起來就燒開水泡紅茶,而且是奶茶──英國人平常泡的紅茶都是奶茶。
  即使去咖啡屋,只要說「我要紅茶(Tea,please)」,送來的必定是奶茶。不,更精確地說,女侍會在托盤上放著茶壺、杯子和牛奶罐端過來。像日本的咖啡屋那樣,拿檸檬片過來,在英國是無法想像的。
  當然並非所有的英國人都只喝奶茶,也有人不加牛奶的;但通常英國茶都指奶茶。現在幾乎沒有人還加砂糖的,但牛奶絕對是不可少的;而且,跟紅茶一起端出來的牛奶也很多。相對的,日本咖啡屋用指尖般大小的容器端出來的牛奶,著實讓人歎息。不止歎息,簡直讓人生氣。
  在英國的早上,端上桌來的牛奶是泡紅茶用的,而且是能喝飽的量,因此,光看牛奶就有滿足感。
  英國人什麼時候開始在紅茶裡加牛奶?歷史上並未明載。紅茶是在十七世紀中葉從中國輸入的,由貴族和上流家庭開始飲用,大約從那時就確立了喝奶茶的習慣吧。
  飲食習慣扎根於一個國家的風土,在那之前都攝取乳製品的英國人,應該過了不久就在紅茶裡加上牛奶來喝了吧。
  至於牛奶要先倒還是後倒,則分成兩派。先倒牛奶者稱為milk in first,牛奶後倒者稱為milk in after。這兩派甚至引發論爭,但那也只是一種詼諧遊戲,不論牛奶先加或後加,紅茶的味道都不會有差異。不過感覺上,在英國先倒牛奶的人比較多。
  最近,詢問來我家的英國人「要喝怎樣的紅茶?」(詢問對方的紅茶偏好是一種禮儀),他們幾乎都回答中國紅茶,而且「想喝正山小種」(Lapsang Souchong[1],還希望泡淡一點。
 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其實,來我家的英國人,幾乎都出身一定水平以上的家庭(我並不是以此自誇),像這種上流的人家,傳統上都是端坐飲用比較淡味的中國紅茶。
  不過,容我再次釐清,典型的英國紅茶仍然是奶茶,如同某位現代作家所形容的,在杯子裡用湯匙攪拌出來的,有點濃稠的紅茶。那麼,上流社會的人不喝這種紅茶嗎?非也。他們早晨的morning tea,通常也是沖泡濃厚的奶茶。至於他們到我家會想喝的淡味中國紅茶,則是在下午茶的時間。
  早茶,他們通常不喝中國紅茶。不論是什麼品牌的紅茶,都會有稱為「English Breakfast」的商品,是阿薩姆與錫蘭的混合茶。由歷史上看來,日本人大約一百年前開始喝紅茶,那時是立頓的錫蘭紅茶;迄今,日本人的紅茶口味就都是錫蘭茶了。也因此,錫蘭之外所產的茶具有什麼特色,有很多人是一無所知的。
  英國人大概都知道紅茶大致分為中國茶、印度茶、錫蘭茶三種,不同紅茶種類的特色也都瞭若指掌,對於自己喜歡的茶,或者早茶、午茶要喝什麼,是分得很清楚的。
  然而,英國紅茶當中最為優雅的,不必多說,還是下午四點前後沖泡的下午茶。這項習慣傳說是一百多年前由貝特弗公爵夫人創始的,從貴族的客廳開展,擴及擁有豐富生活、真摯追求時間餘裕的一般大眾之間,並沒有花多少時間。普通的下午茶也是奶茶,一定會端出牛奶,不想加牛奶的人不加即可。
  首先,下午茶絕對需要美麗的桌子。為了美感,桌上必鋪白色或有花朵圖案的桌巾;花瓶插上玫瑰或當季花朵,藉以增添色彩。英國的下午茶,如同日本茶席,必須有美麗的座席,甚至比茶席更加明亮華麗。英國人亦喜好自然之美,拿起茶壺和杯盤來看,也大多描繪著我們熟悉的花草圖樣,因此比起日本茶席,英國的茶桌更顯華美。
  使得下午茶席如此優美的,還有一個重要因素,那就是十八世紀完成於英國的骨瓷餐具(Bone China)。最近,日本的紅茶迷多過咖啡客,也是因為骨瓷的美,在茶桌上大放異彩的關係,我想。紅茶茶杯大致比咖啡杯大,繪製了絢爛奪目的花朵圖案。此外,並置桌上的茶壺、點心盤、牛奶罐、糖罐、三層蛋糕架(Cake Stand)等,繪有同一系列的圖樣,倍增絕妙的和諧美感。
  英國人在家中招待的下午茶,大抵在起居室或客廳舉行,喝茶的房間一定有壁爐, 壁爐台(mantelpiece,壁爐上方及周圍)或牆壁上,也都擺設反映屋主美感的畫或飾品,烘托在此享用紅茶的和暖氛圍。
  英式午茶中,司康餅(scone)和三明治必不可少。司康餅趁熱端上,橫切,塗果醬或半固狀的凝脂奶油(clotted cream[2]食用,和喝日本茶要配羊羮一樣道理。
  三明治的種類很多,不知為何,一定會有小黃瓜三明治,它清脆的咀嚼口感沁滲心脾,大飯店的下午茶也都會提供。我在家裡招待英國友人時,只要端出這道三明治,他們都會睜大眼睛,欣喜異常。
  對英國人來說,下午茶不單為了解渴而喝,還伴隨著精神的要素。如同我一再記述的,英式下午茶務必優美,所以在享受紅茶香氣的同時,也能全心沈浸在優雅的整體氛圍之中。也因此,紅茶就成了一種高度洗練的文化樣式。
  下午茶亦是社交的場合。英國人和朋友多由共進午茶開始熟稔,如獲邀請參加午後的茶敘,他們也會排成日常行程的優先順位。英國人的飲食雖然比較單調,下午茶卻為其生活增添不少光彩,而我個人也極其摰愛英式紅茶的優雅與福分。(中文字數:2)

取自出口保夫『イギリスの優雅な生活』(PHP文庫,2003,4,161版)




[1] 正山小種紅茶,又稱拉普山小種(Lapsang Souchong 粵語)是中國生產的一種紅茶,茶葉是用針或松柴燻製而成,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。正山小種產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。因為燻製的原因,茶葉呈黑色,但茶湯為深紅色。
[2] 一名德文郡乳酪(Devonshire Cream),德文郡特產的濃縮塊狀乳酪。

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忘卻獨處,把握育兒當下

雨宮 塔子 原著;蔡 麗玲 譯

  前幾天,住在附近的法國太太給我一張紙條,上面寫著某私立託兒所的聯絡方式與地址,還有女性所長的名字。
  這位太太和我一樣有兩個小孩,對我一頭栽入兼顧嬰幼兒的生活,似乎頗有共感,以前就說要給我託兒所的聯絡資料。她說自己的小孩去了,真的很不錯,才介紹給朋友們。因為很有名,如果拖到連休之後的九月才要申請,就太遲了;所長知道她,報名時說她名字也無妨。總之,馬上打電話聯絡吧!她親切地叮嚀一句,然後就出發去過夏日假期了。
  她們一家去度假時,帶著保姆同行。在旅途中,有時只有大人出門,把孩子交給保姆。因為是度假,做母親的「休息」一下也是無可厚非的,她說。不單是她,只要是財力有餘的家庭,都經常這麼做。
  巴黎基本上是伴侶的社會。生了小孩,生活重心也不會向育兒一面倒,始終都以夫妻為重心。小孩很快就與父母分開來睡,就算小孩半夜哭著敲爸媽的門,也是鎖上房門,堅持相應不理──這真是太強了。如果是我,一定會敗給小孩的:一方面是可憐,另一方面是拗不過哭叫聲。
  情感上及早離開小孩,以大人為中心。來到法國之前,我心中大概知道這是個屬於大人的國度;有了小孩之後,更加深了此一印象。
  說法國人對小孩冷漠,或說最關心自己,還不如說他們並未將小孩視為個人擁有的物品,而是從小就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人──就是這種「強韌」。早的話出生七個月就不包尿布、一個人睡,在潛意識中學著自律的法國孩童,比起日本小孩,在精神上當然也及早獨當一面。
  法國小孩三歲就上幼稚園。在巴黎,女性多半有工作,小孩上幼稚園之前可去的公、私立託兒也很多。即使不上班的母親,也有很多人把小孩讓託兒所照顧。這個國家,必然有著一層支持母親們活用託兒設施、創造個人時間,而不使其慚愧的社會基礎。

  雖說,除非不得已不找保姆,利用的頻率還是驚人,前面提到的法國太太即是其中一例。所以,她才會殷勤地介紹可以選擇時間或時段的託兒所給我。
  沒有辦法獨處──真正讓我有此「育兒」實感的,是生了老二以後。

  只有老大的時候,只要她睡了,就是我自己的時間。除了必要的家事,心有餘力時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。但我沒怎麼休息又生了老二,變成同時要帶兩個無法離手的小孩,應接不暇,只能一天過一天。就算同時午睡,其中一個哭了,另一個也會醒來。想要從容地看書或寫稿,只有等小孩都入睡後,犧牲自己的睡眠才做得到。
  我並不奢求所謂「自己的時間」,只是想稍微讓身體休養一下。不能感冒,正是現在的寫照。兒子剛生出來不久的時候,每隔三小時就要餵奶,每天晚上都覺得很累。這時我才深切感受到,要跟小孩共享情感濃密的時光,身體健康是先決條件;如果身體不好,心理也不會健康的。
  照顧兒子的時間一多,女兒就不高興。當我餵奶或哄著遲遲不肯睡的兒子,她會故意把我的手腕當作單槓,吊盪著不肯放開。
  那一晚,淺眠中,被兒子不知道第幾次的夜啼吵醒,我坐起累積一日疲勞的沈重身體,正想餵奶的時候,卻深深地歎了一口氣。在月光由防雨窗間隙射入、微暗的寢室空間裡,歎息聲清晰地迴響著,連我自己都嚇了一跳。黑暗之中,我先生說:「只有現在能做了。」這句話讓我完全清醒過來,體內蘊藏的母性也一舉復甦過來。
  「期間限定」一語,不知救了我多少次。儘管肉體上和精神上都已到達極限,但並不會一直都這樣。現在,兒子出生五個月,夜啼的次數也減少了;從人生的長流來看,這段時間顯得微乎其微,何不專心致意、跟隨「母性」而奔跑呢?於是,「精神」和「體力」等詞都失去意義,我把自己的一切,都拿來跟孩子相處。這樣過日子不是也很好嗎?我想。這是一段極其珍貴的時間,有人盼也盼不到。
  疲勞和歡欣是一體兩面的。剛剛還在哭的兒子,這會兒在笑了;望著他的笑臉,我所有凝結的疲勞都消失得無形無影了。另外,女兒對於互相爭奪父母寵愛的弟弟,也會用自己的方法,費力安撫著;看著看著,不覺泫然欲泣──她擁有滿腔的人類情感,時而隨心所欲;時而表現出多一歲的大姊風範──我在女兒身上窺見了人類心理的複雜與趣味。養兒育女,並不是父母親單方面的奉獻;有些瞬間,父母也會從子女身上得到很多啟發。

  我內心充滿矛盾:一方面想要有獨處的時間,有時卻又很難從兒女身旁抽離開來。兩個孩子玩鬧著的表情動作如此可愛,背離了他們,我到底想做什麼?又能完成什麼工作呢?
  我想讓女兒去讀本地普通的公立幼稚園。她將脫離緊黏母親的生活,進入更廣大的社群──雖然在廣袤的世界裡,那不過是一個微小的社會。還未聽慣的法語交相跳躍著,於她,將是一個全然未知的世界。
  當然,為了跨越語言門檻,愈早把她送出去愈好。九月的新學年(新學期)也開始了,我卻還未撥打那張紙條上的電話──至少,陪她到進幼稚園吧。這聽來像是藉口,其實,做母親的人離不開孩子的心情,恐怕更為強烈!(約1,890字)

為家有嬰兒的Syaninn而譯。
取自:雨宮塔子(あめみや とうこ)隨筆:『それからのパリ』(在那之後的巴黎)
圖:台中某家店的鬆餅套餐 by wen cheng